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邱镇,每个周末,邻近的市民游客都会来此游玩,或在七彩自行车道骑行,或静坐凉亭……这样的幸福生活得益于“福道”的落地。虎邱镇“变绿为景”,成为串联起周边景点的“点睛”之笔。
今年以来,安溪县以泉州市“抓城建提品质”行动为契机,在福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泉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的悉心指导下,累计投入3280万元,打造虎邱镇“蓝泊湾”福道项目。
着力完善服务设施
虎邱镇有什么?有山有水有岛有田,还有安溪的铁观音,更有白石岩、骑虎岩等。如今,在虎邱镇,一条“福道”正缓缓铺展,勾勒出绵延百里的绚丽画廊。
安溪县秉持“生态、便民、健身、休闲、宜居、安居”理念,认真做好“水文章”,构筑“福道+溪面+岛+古厝+农田”的生态格局。在建设中,安溪县把蓝溪乡村文化风情园作为先行建设的核心区,不仅建设了3.2公里的七彩自行车道,还建设了10公里的滨水观景福道、景观桥节点及相关配套设施,汇集蓝溪、芳亭溪和竹园溪三溪为一湾,全面展示“福道”项目的水系景观。
在此基础上,安溪县以“福道”为纽带,衔接白石岩、洪恩岩、骑虎岩景区,串联长潭农乐园、乐途漂流等多个景点,形成“一带、两岛、三区、多点”的游览网络,围绕七彩自行车道,沿线设置游客中心、观景平台、观景自行车停靠站点等十余处休闲服务设施,打造集休闲、游憩、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不断增强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现在,这里四时有景、四季宜游,正成为安溪县的‘有福’名片。”安溪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致力补齐建设短板
一条“福道”串起来的不仅仅是景观,更是群众的生活品质和诗意生活。在“福道”项目建设中,安溪县针对当地乡村建设中的短板、弱项进行完善提升,充分满足群众需求。
因去年洪水造成多处水毁隐患,安溪县以“福道”项目建设为契机,统筹建设防洪护坡,妥善处理水系流量关系,提高河道行水承载能力。在水毁处设置松木桩驳岸,修复水土流失并整理石滩、增加岸边水生湿生植物,提升景观效果并在沿岸河道硬化护坡种植地被藤蔓植物,实现生态与安全有机统一。此外,结合当地发展旅游中的“吃住行游娱购”短板,按照“修旧如旧、适度翻新”的原则,对区位优势明显、闽南建筑风貌突出的三座青石古厝和四座联排古厝进行更新活化,在青石古厝设置民宿、茶室、餐饮、农特产品展销等功能区,将联排古厝分别改造为香行、油行、糖行和典当行,进行文脉展示,丰富旅游内涵。同时,对“福道”路线、景观节点进行精细梳理改造,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针对戏台建筑形式与周边建筑风格不统一、场地功能单一、景观效果差的问题,整合原有树池改造为起地式绿化,增加木桩景观和休憩设施,打造低维护的郊野绿化景观,把‘福道’建成民心工程。”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聚力打造“幸福之道”
如何让“福道”真正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之道”?除了在项目选择上问民生,安溪县也在推动项目中聚合力。
安溪县立足“项目创优”,发挥多级联动机制,向上积极对接、及时反馈、有效配合,向下迅速响应、协调行动、真抓实干,通过打好上下联动“组合拳”,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在如期推进建设进度的同时,坚持每周项目调度,对涉及土地、资金、环保等需多部门协同事项,集中攻关、现场交办、限期解决,极力化解用地用林、手续报备、资金筹措等难题。
据了解,为保证项目有序推进,县、乡两级财政除自筹项目75%经费外,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专款专用于精品工程建设,累计争取上级补助资金800万元。所有项目细化分工,全力推动“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和“实景图”。
叶政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