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案例 ▎厦门市洋唐居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高品质建设创造高品质生活

日期:2024-11-15 10:55 来源:建筑杂志社 浏览量:{{ pvCount }}

  # "好房子"系列(点击查看) 

  

  

  洋唐居住区实景图

  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保障各类无住房群体的居住需求,厦门市以“多元包容,和谐人居”为目标,在翔安区南部核心区规划建设交通便利、配套完善、高品质的综合性保障性安居工程—洋唐居住区,面向该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高层次人才、来厦就业创业新市民等配租配售,是福建省建成投用的最大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获评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 

  洋唐居住区占地面积约48.7h㎡,总建筑面积约137.8万㎡,总投资约60亿元,可提供住房约1.34万套,可保障人数约3万人。该项目自2013年起分期开发建设,一、二期于2013年至2017年陆续交付使用,三期于2022年8月开始分标段陆续交付使用。 

  一、“一多三高”,推动多群体共享发展 

  项目采取“一多三高”措施,着力推动多群体和谐融合、共享发展。 

  (一)多层次保障 

  一是保障性住房体系。包括:厦门市中低收入“双困”家庭承租的公租房;新就业毕业生和在厦无住房职工单位集体承租的公租房;新市民、青年人个人承租,按市场化运作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符合条件的无住房家庭按市场评估价4.5折购买的保障性商品房(类似共有产权住房)。二是人才住房体系。专指面向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单独批次按市场评估价4.5折配售的人才住房实物保障。洋唐居住区的房源涵盖了厦门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全部类型,另外还包括限价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安置房等销售类住房,保障人群实现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户籍群体全覆盖。 

  (二)高起点规划 

  洋唐居住区作为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和谐人居”首个设计试点项目,配建了4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和2个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闽篮城市广场集超市、餐饮、购物、健身、娱乐于一体,鼓锣公园等20万m2绿地近在咫尺,地铁3号线“鼓锣站”也位于社区门口,真正贯彻了“住得进、住得下、住得好”的居住理念。 

  (三)高标准建设 

  代建、设计、施工、监理等各参建单位积极引入第三方实测实量、质量预控等工程管理手段,采用铝模施工、BIM综合管线设计等数十项先进工程技术,有效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采用光伏发电、雨水回收、光导照明等新技术,实现节能环保。同时,该项目秉持“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建设理念,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 

  (四)高效能管理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开展党建共建联建活动,形成多方协同工作机制,工作互动,资源共享,汇聚“1+1+1>3”治理力量。二是配备优质物业,贯标保障房小区管理服务规范,明确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要求,加强考核和监督。三是依托智慧安防,防范空置、转借、转租等违规使用行为;同时强化小区安全管理、及时响应居民需求,对孤寡、残疾等特殊群体进行远程关注,为小区居民营造安全和谐的人居环境。 

  

  公共区域 

  二、多管齐下,社区建设成效显著 

  洋唐居住区因公共交通便利、教育配套完善、生活配套齐全,深受各类保障群体的认可,小区入住率较高,多元群体和睦共处,有较强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节能降耗,建设工程创优质 

  项目总平面布局合理,建筑密度小于30%,绿化率高于33%,按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设计施工,节能降耗,降低了运营管理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荣誉。 

  (二)租购并举,保障群体广覆盖 

  项目实施大集中规划、分组团管理,聚集了多元化保障群体,城镇“双困”家庭租赁约50%,无住房家庭购房约30%,来厦就业创业新市民租赁约15%,高层次人才购房约5%。形成保障群体广覆盖、多元包容的社区大家庭,为城市发展增添强劲韧性和新的活力。 

  (三)管服并重,项目服务获好评 

  不断增设运动休闲、无障碍、智能垃圾分类、充电设备等设施,优化公共活动空间,实现人车分流。项目管理获评福建省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厦门市物业服务质量五星小区等荣誉。 

  三、提炼经验,凸显创新亮点 

  (一)规划综合社区,推动宜居环境多元化 

  在城市核心区按照综合社区规划,配套建设商场、影院、公园、医院等设施,设置地铁站点、公交场站,公共交通便利;配备多所公办学校,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一贯制教育。兼顾职住平衡和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二)提升建设品质,打造居住体验多元化 

  作为“和谐人居”首个设计试点项目,该项目采用全明设计,动静分区明确,实现南北通透、明厨明卫,提高了居住舒适度。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设计施工,最大化布置楼间距和绿地面积,有效保障了绿化生态效应。充分利用架空层空间,满足全龄化活动需求,实现从“有居”到“优居”的跨越。 

  (三)保障全面覆盖,实现居住群体多元化 

  房源类型丰富、保障群体广泛、供应体系完整。无论是“双困”家庭、新市民还是高层次人才,各类群体均能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推动小区多元包容发展,小至生活设施的配置,大至社区治理,都邀请群众全程参与。常年组织居民参加就近就业招聘活动,实现不同收入、不同职业的居民互助互补,友好共处,和谐共居。 

  (四)兼顾服务监管,促进管理手段多元化 

  在提供优质、人性化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使用监督管理。全国首部《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服务规范》在该项目试点运行,并与保障房管理系列配套监管制度相结合。项目充分运用科技赋能,建设了保障房监管精细化管理系统,装设了人脸识别智慧安防系统辅助监管,这些措施不仅确保了保障房的保障属性,还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感。 

原文见《建筑》2024年第10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