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看“住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日期:2025-01-20 11:02 来源:人民网 浏览量:{{ pvCount }}

  日前,2025年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指出,过去一年,福建省住建系统聚焦住建行业“安全、发展、保护、提升”工作,全面完成2024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过去一年,福建全省住建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55%、60%,是近年来绝对值最低,也是降幅最大的一年。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建筑业增加值3966亿元、同比增幅7.6%;建筑业产值约1.25万亿元、同比增幅7.1%,较全国增幅高2.7个百分点。

  制定十二个建筑之乡,高质量发展“一乡一策”,形成闽清、永泰、湖里三个千亿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新增7家特级总承包企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前三季度建筑业外向度47%左右,位居全国第四。同时,推广智慧工地经验做法43个,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704万平方米,比例上升至40.6%。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贷、限价,贷款利率、首付比例均执行最低标准,推广“房票安置”“以旧换新”“共有产权”等创新举措,促进住房消费;积极推进风险项目处置,2024年11月实现“保交楼”项目全部交付,“保交房”全年交付率96.4%,位居全国前列。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投入2.06亿元,推动10条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3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改善提升;200多栋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蕉城区、永定区等6个县(市、区)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县(市、区),福建成为国家级示范县最多省份;落实中央环保督查整改,城市污水收集率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省级垃圾分类工作持续位列全国第一档。

  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等方面多项指标表现亮眼。对福州、厦门、泉州三个人口净流入大的城市先行探索推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已启动实施4个项目3709套;加快发展面向新市民、青年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年度计划开工(筹集)的3.7万套已全部开工;列入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的福州和厦门两市2024年启动改造10.6万户、开工安置房3.1万套。

  持续深化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023年工程审批制度改革评估位列全国第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推进城乡建设碳达峰提升;打造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县城更新、完整社区等3类16个城市更新典型样板工程;加快老旧小区改造,2024年以来开工改造36.15万户;新改建供排水和燃气管网2545公里、道路588公里、公共停车位2.8万个和福道930公里、“口袋公园”240个;促成141个优质项目与台湾团队签约,目前全省“陪护式”服务覆盖全省近600个村庄;新建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的99%,占比居全国前列。

  2025年福建省住建系统将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保护和提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时刻绷紧安全弦,依托安全工作平台,落实主管部门检查、企业自查、房屋挂牌巡检、餐饮场所巡查等制度,落实各方责任。关注燃气、自建房、农村公共用房、物业安全监管、勘察设计质量、消防验收等领域安全管理薄弱点及盲区。针对多次检查发现的高频问题,要分析原因,找到精准的防控措施,采取专项行动联合整治。建立差异化监管的制度,动态更新差异化监管的名单,重点关注具有安全事故频发、问题隐患区域、业务量大、低资质新进入等特点的企业。推进全省住建领域生命线工程建设,融合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和城市生命线监管系统,加强政企联动共建监测感知网,力争今年年底前在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等重点领域实现全覆盖。

  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

  控制增量,着眼于产业发展根本,立足市场供需实际,以需定供、以需定建,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住房发展计划和土地出让计划。盘活存量,梳理未开工住宅用地清单,配合自然资源部门,用好用足国家闲置土地处置政策,推动土地回购或创造条件开发建设。消化库存,积极推行行之有效的去化措施,继续实施“房票安置”“共有产权购房”“住房以旧换新”等举措,推进购买存量住房,满足安置房、保障房、高校宿舍、政府人才公寓、台青公寓等需求,“一盘一策”加快商品住房和商业办公用房去化。同时,推动“五好”开发模式,加快推出“好地段、好开发商、好规划条件、好配套、好房子”房地产项目,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核心指标,制定完善高品质住宅规范标准,分级分类推动“好房子”建设。

  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以“三个服务”促发展、“三个替代”促提质,“三个联动”助增效,用行之有效的落地政策推动全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福建建造”向“福建智造”转变。

  强化“三个服务”,改变政府部门工作意识。服务建筑之乡,省市两级加强跟踪服务,完善政策激励,支持资质申报,加大试点工作力度;服务龙头企业,在工程项目业绩补录、数据等级调整、信息勘误等方面主动服务,加强龙头企业业务培训指导,支持“出海”拓展业务;服务民营企业,畅通会商渠道,发挥省外服务站沟通对接作用,指导民营企业做专做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强化“三个替代”,提高生产效率。推行“系统代脑”,制定BIM系统“一模到底”工作指南,推进重点项目BIM应用,加大激励措施力度;推行“机器代工”,制定智能建造评价标准、应用指引和激励政策,发挥龙头企业、建筑之乡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电动工具、自动设备的试点和应用,提高建筑行业智能化水平;推行“工厂代现场”,继续优化信用指标、计价定额和评标办法,围绕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重点部位,进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施工临设预制化技术,减少建筑垃圾产生。

  强化“三个联动”,完善行业管控。强化资质市场联动,开展资质动态核查,实施企业资质异常标注和安全许可证预警,并将核查结果与招投标挂钩;强化现场市场联动,开展建筑市场和招投标“双随机”检查,完善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机制、标准招标文件;强化现场资质联动,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情形的企业,列入企业资质动态核查重点。

  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新城建工作

  在住建部城市体检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全面摸排存在问题,积极吸收城市居民意见建议,研究提出针对性举措。编制本地城市更新的2-3年工作计划,重点针对地下管网、老旧小区改造、片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等提出更新方案,并细化为具体项目清单。以“四好”(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为抓手,从既有城区或者既有小区开始,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打造完整社区。充分利用“两重”“两新”政策,抓紧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准备工作,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尽可能多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里子、后面子”的原则,有序推动工程项目分年度实施,每年完成一批城市更新项目、解决几类问题,逐步优化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品质。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不断优化运管服平台的建设运维,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质效;持续抓好市容、垃圾、广告牌等传统城市管理工作,同时履行好城市生活污水、燃气安全和物业等新增职能;加强行业培训,强化舆情管控,展现文明执法。

  支持厦门、泰宁、建瓯申报名城,不断提升福建省历史底蕴;推广屏南龙潭-四坪片区经验,实施连片发展,推动互补互助,形成片区联动机制;持续推进资金资源整合,实现保护利用与促进产业发展,造福当地百姓。

  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宁德、泉州等地全面落实中督整改工作;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攻坚战,力争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5%以上,县城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50%以上或在2022年基础上提升10个百分点;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逐年推动一批配套管网建设,持续巩固提升全省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水平。

  在闽台乡建乡创方面,加强房屋安全排查,强化人员密集场所的结构安全鉴定,确保台胞驻村点的住房安全;台湾团队要落实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机制,要加强专业力量陪护指导,严格把关设计成果和施工质量,提高建设品质;鼓励台湾团队将乡村打造成工作平台、运营基地,拓展文化创意、研学培训、产业孵化等业务,增加“造血”能力,实现长期、稳定耕耘的乡建乡创工作。(陈遴)

  (责编:陈遴、刘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