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简报第48期

日期:2015-05-22 09:33 来源: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量:{{ pvCount }}

   福建省“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313

                                                                           

  龙岩市拆建结合做好2015“两违”治理工作

  36日,龙岩市召开“两违”办主任工作会议,明确今年“两违”整治工作将坚持拆建结合:通过“拆”来服务宜居环境建设,通过“建”来惠及群众,分享“两违”综合治成果,着力实现从拆违控违向化解存量、从刚性拆除向综合处罚、从分值评比向追责问责三个转变。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两违”调查摸底。进一步扩大“两违”调查摸底范围,除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的建筑物、彩钢棚外,加强对未经批准建设或未按照规划许可建设的猪舍等建筑物、构筑物及未经许可破坏土地的挖沙、采石、取土、采矿、堆矿等行为的摸底调查。二是严格控制新增“两违”。进一步落实网格化巡查机制,构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管控网络。在继续抓好“四重点、六先拆”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开展水源保护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城市公共用地、小区公共空间、临时建设用地改变用途等“五个部位”专项整治行动,实现新增“两违”“零增长”。三是分类处置历史违建。加快分类处置办法和个人住房审批办法的制定及实施,通过拆除、没收、补办手续等三种措施,实现历史违建分类处置率50%以上。根据省统一部署,按照无新增违建、分类处置率达到70%以上以及防控体系和疏导机制健全完善等标准,组织开展“无违建”县、乡、村创建活动。四是综合利用拆后土地。厘清拆后腾出土地情况,根据腾出土地的性质、位置、面积等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拆后土地利用计划。围绕项目建设、生态建设、民生工程建设,通过土地复垦、土地还耕、项目建设、生态绿化、收储,做到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绿则绿,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龙岩保驾护航。

 

  厦门翔安区五项措施保障拆违工作顺利开展

  厦门翔安区在推进“两违”整治的同时十分注重社会稳定,采取五项措施保障拆违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宣传“两违”治理政策法规,形成群众自觉抵制违建的良好氛围,告知群众参与“暴力抗法”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二是加强巡查,减少损失。为避免激烈冲突,把损失减至最小,该区坚持“拆早、拆小”原则,强化日常巡查,一经发现,立即制止,遏制新增“两违”于萌芽状态。三是制定方案,充分准备。组织拆违工作前,要熟悉拆违环境、村风民情,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制定拆除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拆违工作可进退;借助机械力量,使用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提高拆违效率,保障人员安全。四是齐心协力,发挥合力。拆违前,发挥部门联动合力,合理调配人员,确实做到“联合执法”;拆违中,各小组要按分工迅速到位,相互配合。遇到不和谐因素,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克制,避免正面冲突;另一方面要快速组织人员控制现场,及时疏散聚集人群,防止聚众闹事。五是收集资料,配合处理。全程安排人员负责取证工作,收集相关影像资料,必要时要求公检法部门介入,从严处理煽动闹事人员。

 

龙岩古蛟新区三并重深入推进两违整治

  一是动态巡查与长效监管并重。要求各乡镇指定专人负责,建立以村为单位,对多发、易发的重点区域进行动态巡查的机制,及时掌握违建信息。针对拆后土地突出“拆、用”结合,预防新的“两违”发生。二是宣传教育和强制实施并重。要求各乡镇经常性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做好群众的政策解读工作,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自行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针对少数群众通过违建牟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在下达整改通知无效后,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三是落实责任和严格考核并重。将“两违”整治工作与年终工作考核、先进评比挂钩。明确新区领导对挂钩乡镇要做好“四个负责”, 即负责督促、检查和指导所挂钩乡镇“两违”专项整治工作,负责审定乡镇上报重大“两违”拆除方案,负责牵头组织所挂钩乡镇重大“两违”的拆除工作,负责处理因查处“两违”出现矛盾的调处和信访接访工作。

 

  【工作动态】

  1长汀县继续保持“两违”整治高压态势,及时推广宣成乡“倒逼”工作方式,要求乡镇建立“两违”工作台账销号制度,做到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在政务公开栏上公示,拆除一处销号一处。目前全县上下正在持续推进打击“两违”的“春雷行动”。

  236日,建瓯市建安街道在市中心开展一次大型的“两违”整治专项宣传活动,现场发放宣传单400多份,接待群众咨询130多人次,向群众宣传“两违”危害性和相关政策法规,为“两违”整治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3、为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近日,泉州洛江区治违办开展行政执法知识考试,既考查执法人员对专业知识水平,又检验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