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环境建设简报第88期

日期:2015-12-22 16:03 来源: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量:{{ pvCount }}

   

  编者按:我省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掠夺式”破坏、“保护性”破坏等现象比较严重,需要引起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省委政研室与省委宣传部、省住建厅、省旅游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嵩口模式”进行实地调研,现将省委政研室政文二处撰写的调研报告转载,供大家学习借鉴。

   

打开“古镇保护、乡村复兴”新视野

——我省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嵩口模式”

   

  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载体。我省现有的929个乡镇、14438个村庄中,散落着大量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真实记录了传统民居风貌、优秀建筑艺术和传统民俗民风,是乡土福建的典型代表和福建多元文化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不可再生的遗产资源,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我省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人为的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包括“掠夺式”破坏、“保护性”破坏等。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消失的古村镇”,一致认为这是缺乏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尊重、缺乏专业的规划和保护方法、缺乏保护与发展的内生动力、缺乏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缺乏有威慑力的行政和法律惩戒措施等造成的。

  “保护古镇、复兴乡村”已引起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全省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2个(位居全国第二位),中国传统村落125个(位居全国第六位)。近年来,我省的历史古镇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涌现了许多典型模式,“嵩口模式”是其缩影和代表之一,最大的特点和亮点是尊重和珍惜历史文脉,把“记得住乡愁”始终摆在规划和建设的突出位置,引入台湾专业敬业、有文化品质、懂行会干的文创团队,同时充分发挥镇村原住民的主体作用,选择古镇保护开发的关键节点先行改造、精准发力,不断活化静态沉寂的文化遗产,使古镇呈现“自然衣、传统魂、现代骨”。

  一、坚持留住乡愁的规划设计:“尊重自然少破坏、尊重原貌少拆旧、尊重历史少发挥、尊重个性少共性”。嵩口沿大樟溪而建,古代曾是闽中南水路的重要枢纽与物资集散地,至今还存有160余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建筑,被誉为“民间古民居博物馆”。该镇按照“尊重自然少破坏、尊重原貌少拆旧、尊重历史少发挥、尊重个性少共性”思路,围绕“看得到乡愁、摸得到乡愁、记得住乡愁”目标,精心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勾勒出了全景式的古镇保护开发路线图。一是着力保持原貌古风。2011年,该镇研究制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保护和发展规划》并得到省政府批复通过,这也是我省首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划严格划定了名镇的保护层次和总体范围,将全镇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明确名镇保护范围内不符合保护要求的用地和建设项目,必须按照规划要求逐步调整;除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这种立足原貌整体、不搞大拆大建的布局要求,对古镇保护文化古迹、保持自然生态和保留原有社会形态十分有利。二是着力彰显人文特色。2012年后,该镇先后编制了《嵩口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嵩口镇保护修缮、景观改善设计方案》、《嵩口镇整体旅游营运业态提升计划》等。这些规划设计,在保护古民居古建筑等基础上,充分借鉴了“非空心化建设、不迁徙大量原住民”的周庄经验,让人住在镇上、留在村里,通过古民居古建筑修缮、传统特色文化挖掘、乡村旅游业态培育、环境综合整治等,实现古镇建设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现实生活、发展需要的和谐统一,较好解决了偏远山区在城镇化发展中常出现的“村落空壳化、产业空心化、资源闲置化”问题。三是着力镇村整体推进。坚持以“面”促“线”带“点”的主攻顺序,有计划有秩序地推进古镇保护开发。目前,集中精力打造“一街一市一环两片”核心片区(“一街”即中山步行街、“一市”即传统墟市、“一环”即大樟溪景观、“两片”即古街商铺、斜阳院巷),同时以镇区为龙头,整体规划镇村的基础设施、旅游景点、民居建设,辐射带动月洲、芦洋、下坂、大喜、里洋等传统村落的同步保护开发,避免了“打补丁”、土洋不分、杂乱无序等弊端。

  二、引入现代文创的运作路径:“专业化介入、针灸式改造、无缝制合作”。古镇保护非新镇建设,特别要有“懂行会干”的专业团队,确保能“想得美”又“干得妙”。在省旅游部门的牵线帮助下,该镇与台湾打开联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开展合作,有力提升了古镇保护开发的整体水平。“专业化介入”,即“打开联合”团队常驻镇上,投身到古镇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公司选派了25名成员组成嵩口分公司,吃住在镇上,承担古镇建设总顾问职能,不仅负责编制相关规划、设计方案,而且参与指导施工、监理等具体工作。比如,在设计阶段,把古镇改造细分为3大类54个小项,逐项编制修缮方案,挨家挨户与居民交换意见,几乎涵盖了古镇核心路径沿线的每个区块、每栋建筑、每个角落。在施工阶段,从景观建造、建筑修缮,到花树种植品种、鹅卵石材质,都一一制图、建立日记档案,一一订立合同、确定选材选样,一一编号、防止“偷梁换柱”,若有设计变更,需召开专案会研究方能调整。同时对每个项目,都安排专人负责,深入现场、加强监督、即时指导。这样的运作方式,确保了对设计、施工、监理的全过程管控、全要素覆盖,增强了古镇建设的实效。“针灸式改造”,即借鉴传统中医智慧,选取古镇保护开发的关键节点先行改造、精准发力。按照先急后缓、先濒危后一般、先抢救后建设的原则,选择核心片区中的重点街区、沿街古建筑、重要的古民居和古书院为第一批修缮改造对象,先后组织实施了张元干祠堂、道南书院、德星楼、府后路、古渡口、千年墟市等修缮工程,使古镇的一批重点人文景观重现光彩,初步形成了以“土黄”、“素淡”色彩为基调、以土墙黑瓦为特色的古镇气派。同时,组织实施排水排污、干道修复、街区绿化、街巷整治、农贸市场整治、供电线路入地、消防管网布设等基础性工程,完成直街线路整理、旅游公厕改造、游客服务中心、闽台交流中心、中山中轴道路标线划定、府后路市场改造、步行街杆线下地等项目,促进了镇区基本功能的完善,拉开了古镇保护开发的框架,既为文物修缮保护、旅游项目入驻等打好基础,也方便了当地群众生活。据统计,2014年来全镇共投入资金87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32个关键节点改造和建设工程。“无缝制合作”,即镇党委、政府和专业团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确保古镇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嵩口镇与“打开联”团队合作之初,在思路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分歧,需要不断磨合、协调合作。嵩口镇党委会议在研究古镇保护开发事项时,常邀请“打开联合”团队列席,一起探讨布置相关工作,同时吸收台湾文创团队成员参与工程建设的领导工作,实行“日核对、周检讨”机制,每周一晚召开工程例会,镇领导班子、台湾团队、施工工班、群众代表等一并参加,大家共同反思和检讨项目推进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镇干部与台湾团队在一栋楼里办公、在同一个食堂吃饭、一起到施工现场,形成了常沟通、多交流、勤做事的良好做事氛围。

  三、活化静态沉寂的文化遗产:“自然衣、传统魂、现代骨”。嵩口美的内涵在人文,人文的承载在成片的历史街区、上百的古民居、代代延续的民俗生活。该镇始终坚持把保护古镇的空间场所、物质载体和文化记忆作为主线,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活化原貌古韵。一是通过修旧如旧、新旧融合,更好披上“自然衣”。怎样处理好尊重历史与顾及现状的关系,是古镇古村保护开发遇到的普遍性难题。对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建筑群等,该镇坚持局部微干预、结构不破坏,培训本土工匠、运用传统工艺、选用合适材料加以精心修缮,力求原汁原味、以存其真。通过修复直街、横街、米粉街等,重现了古街巷的古朴风貌;通过打造米粉店、酿坊、布点等特色商铺、手工作坊,恢复了传统的商业风貌;通过装饰古民居、古院落等,形成了土墙黑瓦的特有风韵。对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不简单地一拆了之,而是通过色调调和、加挂骑楼、绿化遮掩等,引导“新”向“旧”靠拢借力,软化“新”的突兀性,使“新”“旧”自然过渡并存。比如嵩口古码头,原是德化“中国白”进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运码头,对其改造,不仅用鹅卵石铺设了古渡口,还修复了临近的天后宫、关帝庙、石砌古街等,并在元宵等节日布置文化灯会,重现古码头官渡、私渡等昔日繁荣场景,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节点、旅游节点打下了初步基础。二是通过传承弘扬、挖掘整合,更好展现“传统魂”。主打“两张文化”(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干、道教宗师张圣君)、民俗文化、虎蹲拳文化等文化品牌,延续自南宋以来每月初一、十五“赶墟”的习俗,广泛开展镇志编纂、楹联征集、学术研讨、名人庆典等活动,努力把嵩口打造成为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重要阵地,让民众的文化之思、故园之情、自然之想、传统之恋在这里得以消解。对竹编、藤编、木匠、瓦匠、糖人、泥塑等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则注重在古镇景观改造项目中就近嫁接,鼓励艺人收徒授艺,在核心片区开店经营,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式制作,使传统工艺重登经济社会舞台。去年,还在第十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两岸乡村旅游精品展”上,嵩口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一炮打响,广受好评。三是通过内部改造、创新经营,更好接轨“现代骨”。静止的、古板的、无人气的古镇保护,成本较高,不可持续。该镇在古街区古建筑古商铺的修缮中,在外表修旧如旧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注重通过文创设计,积极向内挖掘内涵,通过抛光亮彩、改造空间结构、添设卫生设施、引入数字电视、布置网络宽带等,初步建设了若干古色古香、环境整洁、居住舒适、时尚环保的民宿示范点,实现了古民居由历史到现代的“穿越”,有的废弃古民居更是取得了“重生”奇效。该镇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奖扶措施,吸引两岸有创意、有热情的学生、青年等到古镇创业,支持他们开设了创意咖啡屋、书吧、茶歇点、工艺品店、导游服务点等,让人才、文化、信息在古镇交流交融。今年8月,该镇获批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四、发挥镇村民众的主体作用:“共建、共管、共享”。该镇始终尊重和发挥“原住民”的主体作用,重视和维护“原住民”的利益诉求,创新群众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努力把古镇保护开发做成一台政府、社会、群众“大合唱”,让群众有真切的“获得感”。“共建”,即采用租赁时、托管式、补助式等多种形式,让群众共同参与古镇建设。古建筑、古民居、古商铺等大多属于私有财产,具有潜在开发价值,但初期难以见效,群众积极性不高。该镇通过投入启动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首先建设若干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点,再根据产权状况和群众意愿,分别采取租赁式、托管式、补助式等,供群众选择,既盘活资源,又激发群众积极性。租赁式,即群众将古建筑、古民居、古商铺出租给政府,政府作为中间人进行运作,群众每年从中获取租金收益;托管式,即群众将古建筑、古民居、古商铺托管给政府,由政府全权负责修缮管理,经营若干年后完整返还给村民,托管年限一般在20年;补助式,即对群众自主修缮的古建筑、古民居、古商铺,政府予以一定资金补助,引导他们按照要求进行修缮维护。这些方式,都没有改变所有权形式,把古迹的潜在价值变成了显现效益,有效消除了群众疑虑。“共管”,即成立古民居管理理事组织、完善村规民约等,让群众自我约束、共同管理。全镇成立古民居管理理事总会,按宗族、区域划分下设13个分会,推选素质能力高的乡民或离退休干部参加理事总会,担任分会理事长,每月象征性补贴100元,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建立起政府与理事会固定的联系制度,对消防、卫生等重点工作实行理事长责任制,邀请村里老人担任义务监督员、协调员和宣传员。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增强群众共同保护古民居的意识和热情。“共享”,即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让群众在古镇保护开发中获得实惠。开辟大樟溪亲水游、古建筑古民居体验游、月洲信俗文化游等旅游线路,打造采摘节、风光摄影大赛等旅游品牌,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古镇民宿、嵩妈妈(农家乐)、嵩口美食等特色旅游项目和产品,并委托“打开联合”团队开发竹篮、草帽、草包、线面、红薯淀粉、芙蓉李干、嵩阳老饼、九重糕、蜜饯、梅子酒等伴手礼,把特色文化、传统工艺、优势农产品转化为促进群众增收的资源。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嵩口旅游人数达3.6万人次,同比增长近10倍;仅开业不久的“打开嵩口”咖啡屋,营业额就达近10万元。

  永泰嵩口保护开发起步较晚,但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这除了省和福州市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外,还与该镇干部的干事精神状态密不可分。他们敢于担当,“打开联合”公司的员工反映,镇干部有胆识,瞧准的事就抓紧干,不像台湾基层干部怕担事,顾虑太多;他们扑在一线,抓工作不是夸夸其谈、当“甩手掌柜”,很多与群众打交道的劳心劳力事项,反复去做工作,一件一件谈下来,一项一项抓落地;他们不急于求成,在景区还没具备全面开放和接待条件的情况下,不为一时的“门票经济”去大搞宣传、吸引游客,脚踏实地磨精品,从长计议做品牌。

                                        

                                                                                                                                  (省委政研室政文二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