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市、县(区)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现将2014年全省宜居环境建设进展情况通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14年12月底,省宜居办组织5个考核组,分别由省财政厅、住建厅、农业厅厅级领导带队,对各地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实施情况进行年终考核和项目验收,并核查9月份省政府督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从考核情况看,各市、县能够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省共安排宜居环境建设项目4068个、年计划投资1793亿元,实际完工2204项、在建1531项、前期333项,完成投资2158亿元、超额20%,各项任务均完成目标,总体成效显著。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推动宜居环境建设,关键是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特别是财力不足的地区,因领导重视,工作到位,“花小钱,办大事”。南平市开展“万人保洁”行动,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还按全市村庄常住人口每人每年30元安排整治资金,县级再配套、农户户缴费,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见实效。永春、永泰、泰宁、长泰等县通过领导主抓、实抓、巧抓,近两年来县城整体面貌和乡村环境明显提升。漳州市郊野公园龙文段、长泰县上蔡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2个宜居环境项目被住建部授予“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誉称号。
(二)宜居环境建设凸显连线成片,形成规模效应。实施城镇“三边三节点”整治项目235个,打造29条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景观带,完成520公里公路铁路沿线景观整治,向莆、龙厦铁路沿线景观整治基本完成,涌现一些精品示范工程。福州市整治5大景观走廊、14个重点片区、12条城市主干道,并向背街小巷、社区延伸。厦门市实施海沧湾220公顷内湖公园景观提升,打造约10公里集市民休闲活动、健身康体、亲水观海多功能于一体的环湾绿道。宁德市建设美丽乡村一日游示范点,形成蕉城霍童溪25公里、福安穆云乡15公里等美丽乡村景观带,其中福安穆云乡景观带高峰期接待游客达2万多人次/日,既提升环境面貌又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泰宁音山村水际村沿线、尤溪洋中镇至联合乡、永泰202省道寨下段、顺昌张墩村至坊上村、厦门海沧东孚镇大曦山沿线等一批美丽乡村景观带均成效明显。
(三)突出民生和环境项目带动,城乡整体环境面貌得到提升,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重点推进50个列入2014-2017年计划的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38项,建设安置房30158套;重点推进市政提升“五千工程”,完成5301公里管线或道路,其中雨污管网1064公里、供水管网1103公里、燃气管网(含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西三线福建段干线)1006公里、城市道路1086公里、绿道1042公里,同比2013年分别增长42%、41%、55%、55%、60%; “六江两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51个乡镇;新增乡镇压缩式垃圾转运站118座、配套垃圾运输车110辆;开展“城市停车场、透水率、片林、湿地、绿色建筑”五项行动,全省新建停车场项目133个、新增泊位6072个,建成城市片林133处、376公顷,完成城市湿地资源普查,包括设区市本级共300片、6.65万公顷,县(市)共200片、2.25万公顷,新增绿色建筑268.5万平方米,百项重点示范工程开工89项,其中基本完工38项,完成投资364亿元。福州三环路景观工程项目、沙滩公园、鼓楼区环境景观提升工程,漳州荔枝海绿道、厦门海沧绿道和村庄整治、晋江公园绿道体系建设项目、永泰大樟溪绿道等一批民生环境景观工程的实施,使许多城市出现了整体环境景观面貌质的改变和提升,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环境红利”。老城区老旧管网改造、供水设施的工艺提升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推进,使城市基础设施供应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厦门市曾厝垵文创村、新阳街道兴旺社区等一批社区关注社区人文氛围建设,突出活化机制、人的参与,形成和睦大家庭,基层社区的管理水平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共整治1085个村庄,培育110个示范村;省级重点扶持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开展保护整治,新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9个、中国传统村落52个,总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六位,镇村保护、规划、传承、利用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浦城县际岭村,虽未列入省级计划,但村民自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并被当地列为全省拉练迎检项目。政和县石圳村由妇委会主任带头,发动妇女投工投劳,17户村民主动拆除自家简易搭盖和违章建筑,打造村庄环境。永定县南江村设立村容保洁基金,并由6个村委干部分段包干村内河道,带头清扫垃圾,示范带动村民共同维护村庄环境卫生。厦门海沧区西山村村民自发出资出地,筹劳筹建,主动让出房前屋后的土地种花种菜、美化环境。永泰县嵩口镇邀请台湾团队采取“针灸”模式打造重要节点,整理挖掘传统手工作坊和工艺,推动古镇保护和旅游发展。
(五)省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进宜居环境建设行动。一是召开一系列现场会,部署推进。省政府召开漳州座谈会、永春美丽乡村建设暨乡村游现场会等现场会,以会代训,总结交流;陈冬副省长全年11次赴省宜居办具体部署指导工作。省住建厅召开城市立体绿化现场会推广学习福州市鼓楼区庆城社区推进立体绿化经验,召开永泰革命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促进革命老区乡村环境改善提升,在永春召开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及环境卫生治理现场会,在邵武市和平镇召开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现场会。二是出台一系列标准,加强指导服务。省里编制了《美丽福建•宜居环境建设总体规划》;下发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三边三节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十多项整治提升的导则与技术指南,省级宜居环境专家团多次现场指导。三是组织培训,提升理念水平。省委组织部联合省住建厅举办省直、市县领导干部规划建设培训班,基本覆盖县市区主要领导。省水利厅、住建厅联合举办“生态景观水利工程”建设培训班组织。省住建厅培训乡镇长1002人、乡村规划师800多人次,基层规划编制和管理技术人员800余人。四是发挥省财政“以奖代补”资金导向作用,推动项目建设。各市、县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发动社会投入,安排2158亿元,超年度计划20%。省财政厅、住建厅联合出台宜居环境建设项目考核抽查办法和奖补实施细则,规范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五是多种形式宣传,营造浓厚氛围。福建日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人民网福建频道等都推出宜居环境建设专栏。省宜居办开展永春县美丽乡村、厦门曾厝垵社区、海沧区绿道、长汀县南坑村、福安市穆云乡景观带等一系列各类型的典型专题报道,编发120期《手机报》和53期《宜居环境建设简报》。
三、存在问题
(一)个别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特别是许多市县美丽乡村整治资金主要依靠省级“以奖代补”资金,市县乡镇配套资金投入普遍不足。
(二)个别项目不够贴近民生。一是部分“三边三节点”项目安排不尽合理,规划设计突出“高大上”,建设内容缺乏系统性,非省级重点项目中优秀项目少。二是有的县(市)为了搞平衡,1个乡镇安排1个村开展美丽乡村整治,未考虑串点连线,无法体现连片整治的规模效应。三是有的地方照搬城市模式,热衷建大广场、大公园,不少村庄硬化过度。如云霄县浦美镇马山村河道驳岸采用水泥硬砌,仅满足水利防洪需求,没有体现生态景观。
(三)个别项目推进滞后。一是部分乡镇污水处理推进较慢,流域治理工作有待加强。“六江两溪”1公里范围内和土楼保护区内还有83个乡镇未动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已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太理想,进水量和浓度均偏低。二是大量老旧供水、排水管网改造和燃气市政管线建设主要在老城区,受拆迁、破路等影响,工程实施难度大、推进慢。三是各项市政公用规划编制(修编)相对滞后,尚有15个县市未启动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四是个别美丽乡村整治村未按要求开展整治,工作明显滞后,环境面貌没有明显改善,暂缓下达福安市湾坞镇湾坞村、龙海市北溪头村、龙海市洋西村、泉港区涂岭镇下炉村、湄洲岛湄洲镇下山村等5个村基本补助资金,待整改到位后下达。五是部分美丽乡村示范村达不到优秀示范标准,取消福鼎市贯岭镇分关村、管阳镇西阳村、周宁县浦源镇吴山底村、寿宁县南阳镇东吉洋村、平和县山格镇平寨村、晋江市金井镇三坑村、惠安县紫山镇赤涂村、黄塘镇前郭村、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米洋村、尤溪县西城镇后洋村、仙游县赖店镇土山村、荔城区新度镇沟口村、秀屿区南日镇云万村、延平区夏道镇小鸠村、浦城县官路乡管路村、水北街道水尾村、新罗区白沙镇南单村、漳平市永福镇西山村、武平县岩前镇东风村等19个村的示范村奖励资金。
(四)个别项目重建设轻管理。县(市)基本没有建成城市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下空间管理薄弱。各类管网工程建设过程质量监督不到位,建设质量差。部分绿道项目建设质量不高,追求一时建设成效,大量移植大树,植物配置不合理,标识和服务设施配置欠科学,达不到建设要求。
四、下阶段工作
(一)对于2014年12月底省宜居办督查发现的问题,各设区市、县(市、区)应逐一对照组织整改,于2015年3月底前整改完毕并书面报告省宜居办。
(二)2015年,各地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2015年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抓好项目谋划接续,重点抓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特色廊道)、合福铁路沿线绿化整治、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六江两溪”流域1公里范围及土楼保护区范围内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3年行动等重点工作,推进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提升。
附表:1.2014年全省宜环境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表
2.2014年各地市宜居环境工作督查考核情况汇总表
福建省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1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