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存在“四难”亟需破解

日期:2011-05-25 00:00 来源: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量:{{ pvCount }}

  日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翁玉耀副厅长带队深入闽清县等地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工作调研,发现农村垃圾治理中存在四个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是我省投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的财政支持资金与广大群众要求加大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的愿望有较大差距;二是政府引导要求与群众卫生意识观念的改变有较大差距;三是农村现有较为简陋的垃圾处理设施与日益增加的垃圾处理需求有较大差距;四是环卫作业人员数量、整体素质与满足日常卫生保洁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尤其是基层普遍反映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存在收费难、保洁难、处理难、分类难,亟需破解。
  一是农村垃圾收费难。资金是制约当前农村垃圾处理的关键问题。目前乡镇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垃圾收费既无载体又缺乏有效手段;工厂、商店、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由于没有收费依据,也不能做到“谁污染、谁付费,谁产生垃圾,谁交费”,造成收费率低;建制村只能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向村民收取卫生费,村民由于受传统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差异和卫生意识还不够强的影响,收费难度大,加上有的村民外出务工,收费率低,建制村收取的卫生费还不能满足垃圾清运和清运车辆运营等开支要求,保洁员工资更是无法落实。如闽清县白中镇黄石村人口920人,配备1名兼职保洁员,月工资350元,垃圾定期运往白中镇焖烧炉处理,每月需支付运输费用700多元,全年收取卫生费约6000元,用于清运、保洁等费用13000元,缺口达54%。再加上我省村镇财力普遍有限,“空壳村”多,缺口资金逐年增大,靠社会捐助只能解决一时的急需问题。
  二是农村垃圾分类难。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也较复杂,本来农村居民分拣垃圾的意识就薄弱,加上目前塑料、玻璃等制品回收利润低,农村回收废品人员也比城市少,回收意愿不强,主动性不够,垃圾中塑料袋、玻璃瓶等废弃物基本未进行分拣就进入焖烧炉焖烧。农村塑料袋的大量使用,客观上为乱扔垃圾创造条件,遇风随意飘散影响村容村貌,焖烧还会产生有害气体。
  三是农村垃圾保洁难。家园清洁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群众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需要逐步养成,思想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乡(镇)、建制村、自然村点多、面广,人口多,垃圾数量多,经济状况、群众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村民参与家园清洁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垃圾池、垃圾桶设置在谁家门前都不乐意,都要千方百计的弄走或毁坏,垃圾不入池、不入桶、随手丢的现象比较普遍。
  加上目前乡镇环卫管理机构不健全,基本没有专门机构,村镇环卫作业人员配备不足,环卫设施不齐全,缺乏日常管理、责任包干、检查督查等长效管理机制,建制村保洁员多为兼职,工资较低,工作时间短,乡镇一般每天清扫2次,村庄清扫1次,造成长效保洁效果较差。
  四是农村垃圾处理难。随着当前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的垃圾量日益增多,村镇垃圾量多与乡镇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和设备都较简陋,垃圾箱(桶)使用周期短,易丢失损坏,垃圾池毁损也比较普遍,跑、漏、滴、洒、飘现象较为严重,由于设施设备简陋和不足,垃圾无法做到及时清运处理,造成垃圾乱倒乱堆、污水乱泼乱排,脏乱差又出现反弹。垃圾焖烧炉随着使用年限增长,焖烧垃圾量逐年减少,许多乡镇现有的焖烧炉等垃圾处理设施难以满足处理需求。
  为此,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议:
  1.破解“收费难”。农村垃圾清运处理是当前农村环境整治最突出问题。要确保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必须从源头上建立稳定的农村垃圾清运和处理经费渠道,基层同志强烈要求省市县各级政府从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解决,确保农村垃圾治理不反弹。
  2.破解“分类难”。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限塑”力度,减少白色污染。引导村民主动分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
  3.破解“保洁难”。所有乡镇和建制村按人口规模每1000人配1名保洁员,乡镇每辆垃圾运输机动车配备1名清运工。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要增加保洁人员,改善保洁人员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保洁质量。
  4.破解“处理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落实城市支持农村,以城带乡的要求,加大垃圾池(筒)、运输车等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力度,提高县市垃圾处理设施服务和覆盖农村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县处理”。
  我省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刚刚起步,基本处于空白。与城市相比,推动农村污水治理,主要受资金、运行管理等制约,难度较大。必须将农村污水处理逐步摆上议事日程,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采用技术成熟、运行稳定、管理简便、经济适用等处理效果好、建设和运行成本低的实用技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