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福建省建设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日期:2006-07-21 00:00 来源:省建设厅 文号: 闽建科〔2006〕31号 浏览量:{{ pvCount }}

各设区市建设局、规划局、房管局、公用局、园林局: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及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省建设科技进步,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厅组织编制了《福建省建设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有关单位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建设厅

二○○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福建省建设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

福建省建设厅

二○○六年七月

 

福建省建设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是我省建设事业“十一五”的专项规划之一。根据国家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福建省“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结合我省建设科技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我省建设科技发展的回顾

“十五”期间,福建省建设科技围绕建设行业工作重点,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建设科技与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大了科技攻关的投入,加强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四新”技术应用力度,有力地支持了建设领域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1、技术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十五”期间,在建设科技领域我省共出台6部指导性政策文件,编制了9部适合我省建设技术发展的“技术政策公告”,坚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相结合的政策(推广新技术类116项,限制使用类28项、淘汰类39项);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中各个环节的管理,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技术导则和技术规定,为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转化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设立福建省建设信息情报网络,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广和普及新技术,不断促进技术进步。

2、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十五”期间,全省建设系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7项,其中4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6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效低耗定向抛掷硐室爆破新技术》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静动力性能研究》等两项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研究》等9项获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建筑结构修复加固成套技术》等47项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同时,有121项研究成果被列为建设部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设计、科研单位使用计算机比较领先的基础上,施工企业在许多环节普遍推广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并正向集成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企事业单位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尤其福建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ERP系统实施项目填补了国内同行业ERP系统应用空白。2005年9月“福建安装信息化及电子商务项目”又入选国家电子商务专项,成为全国建筑工程行业唯一入选企业。

建筑智能化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省建筑智能化获得扎扎实实的发展,行业管理开始步入轨道,科技管理、科研攻关、标准制定、工程试点示范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成立了福建省建筑业协会建筑智能化分会,搭建行业技术协作和行业管理交流平台,并进一步规范和推进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建筑智能化已被社会所接受,在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是住宅小区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建筑功能和品位。

3、工程建造技术继续提高。

“十五”期间,地基基础、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等研究和推广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步入国内先进行列,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涌现出一批如省体育馆新馆等能体现施工总体综合技术水平的全国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科技含量较高的新材料形成了产业化,如预拌混凝土、建筑用塑料管推广应用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混凝土外加剂、建筑防水材料、建筑涂料等化学建材方面已形成行业规模。预拌混凝土从原来的4个设区市23家生产能力约700万立方米/年,发展到2005年8个设区市39家生产能力1200万立方米。

4、试点示范建设取得新成效。

建立了城市、企业、住宅小区和工程项目等不同层次的新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福建省博物馆等33项新技术示范工程通过建设部或省厅级验收,同时由建设部和美国能源基金会主持的福州、厦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试点城市一期项目也顺利通过了验收,并再次获得美国能源基金会二期试点的经费支持;泉州开展全国建设科技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大大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具魅力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5、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出台《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细则》,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团相结合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管理体系,培养监督队伍和管理人才。“十五”期间,共参加编制的国家和部颁标准规范有14项,批准发布了40部工程建设地方标准、26项标准设计图集和40部省级工法,内容涉及各个建设环节,对国家标准进行了有益补充和细化,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设计、施工和验收依据,基本上满足了我省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

6、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较大进展。

建筑节能全面开展。“十五”期间,我省在建筑节能的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节能标准的编制与实施、节能设计与施工图审查、试点示范建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全国同类气候区中率先出台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根据我省实际,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提出我省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技术指标。2004年12月20日起,我省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2005年7月1日起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我省建筑节能工作受到了建设部的表扬。

“十五”期间,通过政策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量逐年增长,新型墙体材料占有率由2000年的20.37%上升到2005年的45.31%,提高了24.94个百分点,全省九个设区市在城区内均实现了“禁实”目标。

在我省启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我们把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治理项目列为优先发展项目,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提高城镇生态环境水平。到“十五”期末,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4.52%,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92%,自来水普及率达98.68%,燃气普及率达96.1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6m2。我省的厦门、福州、三明、泉州、漳州等5个城市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厦门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泉州市区排洪排涝工程获“联合国迪拜奖”,漳州市垃圾综合治理等7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厦门市还获“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二、当前建设科技面临的发展机遇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也带来了诸如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一系列问题亟待通过科技攻关和相应的配套政策来解决。结合福建省的情况,从建设科技的角度来看,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需求量增大,对建设科技的需求将日益增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建设科技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建设科技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建设市场的竞争从地区、国内转向国际竞争,提高建设科技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根据国内外建设科技的发展趋势,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我省的建设科技发展将有以下几个方面发展需求: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为理念的建筑设计活动对科技的需求。在城市规划、住区规划中更加关注环境的健康性和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对规划结构、空间形态、交通组织、景观绿化、公建配套和市政设施等的规划思路、方法以及技术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住宅供需体制由福利分配向商品化转化,以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建筑的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居住的适用性、套型的多样性、厨卫空间的综合设计、营造宜人的交流空间、提高室内空间的灵活可改性、实施无障碍设计、塑造引人注目的建筑风格等,创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节能节地的住宅设计方案,满足市场的需求。

2、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建筑环境对科技的需求。环境技术,特别是处理污染、重复利用、降低能耗、处理与利用废物、水的处理及室内环境等对建筑科技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加快城市供排水设施,燃气、供热设施,道路、交通智能设施,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城市园林生态、绿化建设等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的步伐。

3、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注重环保为目的的建筑节能对科技的需求。我国建筑耗能量占社会总耗能的27.5%,建筑耗能量巨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一步推进,城镇建设将保持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预测我国建筑能耗在未来商品总能耗中所占比例将上升到35%左右,超过三分之一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开展建筑节能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还可以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污染排放,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十分显著。

4、信息化、建筑智能化对科技的需求。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现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并正向集成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建筑智能化是数字城市与数字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建筑中大部分服务功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如安防、供水、供电、供气等,目前的技术发展已经可以做到把智能化系统化构筑在社会统一信息平台上,并以此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建设科技发展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在认真总结“十五”期间我省建设科技成绩的同时,又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机制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尚未真正建立,造成企业推进科技进步的积极性低,“重经营、轻科技”的情况普遍存在,以企业为研究主体的研究体制尚未形成,影响了企业技术进步;二是行业发展未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科技的激励机制动力和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科研人员和机构从事科技推广工作,造成科技对建设事业的贡献率较低,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三是新技术成果应用能力不足。从技术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首先是量大面广的民用建筑工程还在重复沿用低水平的技术;其次是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配套技术和产品,不能满足建造节能建筑的需要;第三是城市市政建设和公用事业研究开发基础薄弱;第四是建筑材料缺乏先进适用的主导产品;第五是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城乡规划、村镇建设技术标准缺口较大等。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

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强化组织、促进应用”为原则,把"创新、产业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主题,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环境,强化载体,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在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实现技术发展的新跨越,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推进我省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总体思路。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建筑技术;以围绕质量、安全、工期、效益为着力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以设计、施工、材料技术的进步为载体,加速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步伐;以企业为主体,依靠科技进步,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技术,提高行业整体效益。

3、发展目标。

(1)建设企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取得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在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研究、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性能预拌砂浆技术研究、预应力技术研究、钢结构技术研究、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技术和太阳能利用技术等建筑节能综合技术研究、建设事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2)加快推广应用步伐。进一步加大以“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推广力度,坚持示范引路,建立国家、省、市和企业多层次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建立5个以上全国建筑业新技术示范工程;进一步推广预拌混凝土,力争达到年产1500万立方米,主要城市预拌混凝土覆盖率80%以上,一般城市覆盖率50%以上。大力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开发新一代的混凝土外加剂,推广应用磨细矿渣,有条件的地方开发人工砂,加快发展预拌砂浆试点应用。

(3)建立比较完善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扩大工程建设标准的覆盖范围,到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覆盖率要达到70%,部分专业达到85%;引导企业逐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标准体系。

(4)大力推进建筑“四节”工作。全面建设节能建筑,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逐步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不符合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居住和公共建筑,制定改造计划及预期目标,分阶段实施;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其在城区新建筑应用比例达到75%以上,其中设区市城区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100%,县级市城区达到60%以上,城镇所在地达到35%以上;积极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和照明节能控制技术,城市道路和景观照明在现有基础上节电20%,建筑照明在现有基础上节电15%;在城市中推广雨水利用技术,园林、环卫应积极采用集水、节水技术,尤其是雨水和污水回用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建筑和绿化。

(5)加强建筑智能化技术政策的引导,营造“建设”与“管理”并重氛围,加大对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培育,形成建筑业的特色产业;在建设科技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整合现有建设信息网络平台,推动建设系统信息和资源共享。

(6)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相适应、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筑一个高效率、低费用、低污染、具有生态特色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现社会利益公平分配,平等享受服务的权利;形成完备的、协调和高效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系统,同时,推进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开展城市生态建设研究,推广和应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复建技术,创建园林生态城市、构筑和谐自然的宜居环境。

4、主要任务和具体行动计划。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建设科技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三是要建设具有福建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省内各地方的科技力量优化组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科技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福建省内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具体行动计划是:

(1)基础工程--城镇规划与建设技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五个统筹,改善人居环境,扶助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管理模式。研究开发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包括城市减灾防灾、供水、供气、垃圾、污水资源利用、园林绿化技术等,特别是开展城市生态建设研究,推广和应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复建技术。推广和应用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技术和先进的交通规划与绿色交通体系;加强路网改造与路面养护成套技术研究;加强道路交通安全与监控技术研究;提高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技术(ITS)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体系的研究深度;开展城市停车设施和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研究,鼓励使用可靠性好的立体停车设施。

(2)支撑工程--结构建造技术。

加强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研究高性能混凝土大体积稳定性、抗裂性能和耐久性能;深入研究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混凝土、钢结构等结构应用技术以及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研究适合我省特点的地基基础处理技术,如软土地基地下工程的设计开挖技术,地下空间利用技术等;建筑工程设计方面,重点研究在较小的住房空间内创造较高的居住生活舒适度的住宅设计技术,提高住宅使用面积和厨卫使用功能的模数化设计技术;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筑施工防尘降噪技术。

(3)节能降耗工程--建筑节能与材料技术。

加强建筑节能、减少环境污染和节能建筑缺陷防治技术研究,建筑设备节能技术的研究以及建筑智能化技术研究;研究高强、轻质、节约土地资源的非粘土节能墙体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技术;开发适合我省的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节能门窗、节水型器具和节能灯具;推广应用各种先进成熟的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建筑节能检测技术;新能源在建筑上的综合开发应用技术。

(4)提升工程--计算机应用与行业信息化技术。

研究工程设计软件集成化、协同工作系统并行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施工(CAC)的应用技术;研究各类建筑智能化功能设计及其系统集成目标设定的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化共性产品,开发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协同设计与建设技术工作,包括同步、异步和发布公告以及关键技术数据的转换和共享;积极开展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与相关技术的集成应用。积极开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卫星和航空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及通讯技术等的开发与集成应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3S技术集成应用水平。

(5)保障工程--标准化建设。

加快新标准编制速度,重点是加快编制建设行业热点、难点领域工程建设急需的标准;提高标准的覆盖率,由单纯的技术领域逐步向技术管理领域拓展;建立有效的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技术与产品推广或淘汰制度。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工程应用的发布、论证、推广应用,适时限制或淘汰落后技术和工艺,通过建立先进成果推广和落后淘汰的制度,使先进的成果能尽快地用于建设工程,把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技术和产品淘汰出建设市场,推动建设科技进步。

2、坚持政策规范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基本思路,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提高企业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要将企业技术进步状况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工程项目招标和设计方案评选中,要将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作为评价的基本内容;在建设系统组织的各类优质工程、技术创新、优秀勘察设计等奖项的评奖标准中,要将技术创新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确保各类评奖的科技含量。要依法保护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设计方案、勘察设计成果等知识产权。

3、整合科技资源,引导建设科技力量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现代化、建筑节能和建筑可持续发展、城建和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倾斜。利用项目计划、组织管理等行政手段调整科技资源的配置。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适时地以政策、科技规划、计划等手段,将发展需求、技术研发情况以及阶段性成果,以有效的形式公之于世,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封锁以及单位之间互不交流等与客观发展不适应的观念和做法,实现部门间、行业间、单位间的联合与合作,引导创新活动有序发展。

4、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对促进建设行业技术进步作用显著的重要技术和推广应用前景好的技术在研究开发的同时,要研究相应的标准,通过加快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及时将科技成果纳入标准规范,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5、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吸收拔尖人才为建设事业服务。大力培育满足建设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要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作用。各级建设科技管理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以资源节约、建筑节能为重点,制定针对性强、以满足“十一五”发展需要的培训计划,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培训工作。要将建设科技相关内容列入各类执业人员注册后的科技新知识培训中。

6、加强领导,营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氛围。一是树立“科技兴业”的意识。加强对建设科技事业的领导,加大政府主管部门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政策法规制度环境的力度,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建立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市场规范运作;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二是树立市场为成果转化主体的意识。要创造规范化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市场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性,要通过实施宏观调控,建立社会服务平台,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创造有利于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的良好环境。三是增大建设科技投入总量,积极拓宽建设科技经费渠道,建立国家和企业相结合的投入机制,以企业和工程作为投入主体,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以国家投入为主。建设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所发生的各项技术开发费,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按实扣除;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其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7、加强与兄弟省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国际建设科技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建设科技工作水平。积极开展与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交流合作。通过考察访问、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共同开发、技术转让多种形式,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汲取国内外建设科技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努力提高我省建设科技的工作水平。在现有信息情报网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各协会之间协作开展科技创新,发挥行业协会面向科研、设计、施工技术人员的优势,及时收集行业相关信息。

建设科技涉及的领域广、专业多、要求高,它直接反映出城乡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它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政府的各项工作环环相扣,与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丝丝相连。在今后的建设科技工作中,要重点制定促进建设事业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要以城乡统筹为指导,重点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要以扩大引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省际科技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要以政务信息化工作和专家咨询决策系统建设为重点,推进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富民强省”、“做大做强”的目标的实现,为我省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再创新贡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