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厦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把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围绕“让垃圾分类成为厦门新时尚”,埋头真抓实干,致力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位列全国46个重点城市首位,全市居民小区、学校、市属国有企业、农贸市场以及车站、码头、机场、公园、景区等公共区域和驻厦部队已全部推行垃圾分类,70%农村地区已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参与率80%。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所带来生活环境改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住建部党组在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报告工作时专门介绍了厦门经验做法。主要工作成效:
(一)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合力逐步形成。按照《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明确的各级各部门职责,市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副组长阶段性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开会统一思想,细化分工,消除责任盲区,使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方方面面“有人管”。目前,市直各部门和各区各司其职、相互协同、齐抓共管,形成较好的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合力。
(二)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逐步增强。通过一年多的宣传引导和工作实效,市民切实感受到身边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获得感不断增强,同时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分类法规体系基本配套。《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出台后,在一年时间内,配套出台了《厦门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厦门市大件垃圾管理办法》《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办法》等16项配套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法规配套体系,为依法依规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分类硬件体系初步完善。按照“全程分类、末端牵引前端”的思路,大力推动分类硬件建设。近两年,东部工业废物处置中心建成投用,年处理能力4.65万吨,可满足有害垃圾处理需求;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日处理能力1250吨)建成投用、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日处理能力1500吨,计划2019年底建成投用)已进入主体施工,到2019年底全市垃圾焚烧能力将达4350吨;正推动瑞科际垃圾处理示范厂(日处理厨余垃圾600吨)技术改造,加上正在运行的后坑垃圾分类处理厂(日处理厨余垃圾600吨),到2019年底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将达1200吨;餐厨垃圾处理能力500吨,全市垃圾总处理能力达6050吨,2019年底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可以实现。同时,还建成大件垃圾处理厂4座(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厨余垃圾直运线60条收集点1600余个,并配套厨余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专用车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程分类硬件体系。
(五)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一是考评。引入第三方考评,将垃圾分类工作以2%权重纳入对各区、各部门年度工作绩效;二是执法。以有效执法,保持适度压力。三是资金。在现有财政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以奖代补机制,促进垃圾分类工作落实。
(六)一批难题得到较好破解。一是高层撤桶。全市大部分高层楼道的垃圾桶撤到了地面,占90%以上。二是盲区盲点整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即由属地托底,组织对无物业小区、非星级酒店、城中村等垃圾分类盲区盲点进行整治,取得了一定效果。三是投放点合并。通过合理合并,大部分小区的垃圾投放点减少了三分之一,有的减少了二分之一。四是废旧玻璃和陶瓷综合利用。已委托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展试验,待试验成功后,即可制定使用标准,用于路基建设辅助材料。
(七)生活垃圾管理“三化”水平明显提高。实行垃圾分类后,后坑和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吨垃圾焚烧发电量从分类前350度提高到380度,新建的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吨垃圾焚烧发电量达450度,在全国也比较少见;厨余垃圾收集量由去年每天200多吨提高到现在700多吨,厨余垃圾中有机质含量从去年的40%多提高到现在的60%以上;每天收集有害垃圾约0.3吨。从今年前9个月全市垃圾日产量看,与去年相比,呈现零增长趋势。据此分析,到2019年底全市生活垃圾日产量有望控制在6000吨以内。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实行单独处理,进一步提高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八)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基本形成。注重结合实际,认识和把握垃圾分类工作的特点规律,坚持既抓工作实效,又抓工作梳理。去年形成了“五全工作法”,今年延伸到“七个结合”,为兄弟城市广泛认可和借鉴。
二、主要做法
(一)环保与人文相结合,城市文明底色更加彰显。一是让绿色环保理念“深植”人心。由市委领导带头开设“垃圾分类厦门在行动”专题讲座,组建宣讲团深入街道社区巡回宣讲;制作思明快板、湖里三字经、翔安答嘴鼓、同安垃圾分类歌、集美环保舞蹈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文艺作品,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变成绿色环保理念的积极践行者。二是让垃圾分类意识“助推”素质养成。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垃圾分类中的主体作用,把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基层文明创建,作为市民文明行为示范点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教育与立法相结合,垃圾分类基础更加扎实。一是坚持教育先导,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编写全省首套中、小学及幼儿园三种版本的垃圾分类教材,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教学体系。启动“小手拉大手”活动,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改变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效果。二是坚持党员带头,影响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厦部队、省部属等单位纷纷响应。全市9300多个党组织、3.2万多名党员志愿者积极开展相关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三是坚持法治护航,出台全国首部全链条管理的垃圾分类法规。出台实施全国首部全链条管理、全过程控制的垃圾分类法《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三)坚持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共同家园意识更加强化。一是全面统筹,大力度推进。成立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市长担任组长亲自抓,市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具体抓,市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各区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一把手”工程,认真落实属地责任;职能部门落实行业管理责任,部门协同、齐抓共管。二是共建共享,全社会参与。坚持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共评理念,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融入基层党建、文明创建、社区自治中,实现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三是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建设运营。
(四)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分类运作体系更加完善。一是管理机制与配套制度并举。明确市、区政府职责,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调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配套出台考评办法、大件垃圾管理办法、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16项制度。二是强化责任与奖惩激励共促。制定垃圾分类工作实施细案,层层签订责任状,聘请督导员桶边督导;实施积分奖励机制,对低值可回收物实行财政补贴,对回收企业回收箱进社区给予资金补助。三是前端收运与后端处理齐抓。在前端,居民小区统一配备分类垃圾桶,每日清洗、定期消杀;配齐分类运输车辆,市政集团购置厨余垃圾转运车90辆,对厨余垃圾采取公交化直运,封闭转运,防止二次污染;在后端,已建成集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处理于一体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大件垃圾、绿化垃圾等处理设施, 并建立废旧玻璃、陶瓷收集、处理体系,实现资源化利用,形成了较完备的生活垃圾处置设施体系。
(五)节点与日常相结合,常态长效机制更加健全。一是逐阶段攻坚。推开阶段抓示范引领,确定20个小区和45所学校作为示范点;全面铺开阶段抓“盲区”,重点突出民营企业、非星级酒店、农贸市场、无物业小区等盲点区域;提升阶段抓垃圾直运,实行厨余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直运,减少中转环节。二是全过程考评。采用专业考核和第三方考核相结合方式考评,每月在新闻媒体、微信平台公布考评结果排名,并将考评结果以2%的权重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评。三是常态化执法。按照网格化管理规定,采取定人定岗定责方式,依法查处生活垃圾违法行为。
(六)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垃圾分类覆盖更加全面。一是以城带乡,“一盘棋”推进。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形成农村因地制宜的分类施策模式。二是城乡统筹,带动城郊村。按城乡一体化模式推进,将城郊村纳入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发挥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设备集中收运、集中处理的优势。三是因地制宜,抓好纯农村。按照就地处理和减量原则,实行就地处理消纳,如厨余垃圾通过“过腹消化”、就地堆肥等方式处理;设置有害垃圾投放点,将农药瓶、废旧电池等收集到投放点,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确保有害垃圾全收集。
(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垃圾分类方式更加智慧。一是信息化监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数字监管系统建设和智慧环卫平台建设,建成全省首个餐厨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餐厨垃圾产、收、运、处全流程信息化监管。二是智慧化试点。先锋营小区、信隆城小区等引进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成为首批利用“互联网+”进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三是资源化利用。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厨余垃圾处理厂对每日分出的厨余(餐厨)垃圾进行有效处理、依托国有企业对玻璃瓶等低价值回收物进行处理作为建筑材料等,使垃圾“变废为宝”。
三、存在问题
(一)部分市民群众的分类意识还不够强。厦门市作为一个外来人员、流动人口占全市人口过半的城市,一些单位和个人从“要我分”到“我要分”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厨余垃圾处理工艺还不成熟。厨垃圾含水(油、盐)率高,目前厦门市主要采取干式发酵、湿式发酵处理工作,但处理效益还有待提升。
(三)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尚待规范。目前厦门市虽然区分城郊村和纯农村采取不同的分类处理模式,但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四、下一步工作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19年是垃圾分类工作重要一年,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围绕“垃圾分类全覆盖”“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全面纵深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